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多了解人體構造,知道身體到底是怎麼運作?人體結構跟機械零件有什麼差異?為什麼現在科技發達到卻仍無法做出像人類一樣精細控制的仿生機構?肌肉、骨骼、筋膜系統是如何協調穩定? 求學階段看的是機械、拆的是史特靈引擎,沒有機會看大體解剖,台灣也沒有類似的解剖課程讓非醫學院的學生進修。為了滿足求知慾,了解人體到底是如何運作,搭了十多個小時飛機,長途跋涉來到環境優美的Boulder學習,朝思暮想的課程今天終於展開。
Todd老師先講解今天的內容跟實驗室裡的規矩,大家都知道,在實驗室裡Todd就是老大,能夠參與這樣課程有多幸運。他們辛苦建立起大體捐贈計畫,是否能夠延續下去,每位參與者的表現都很重要。接下來解剖列車的作者Tom跟大家講述筋膜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圍繞消化系統其他三大系統的重要性,大師講課風範非凡,實在很難想像一位70歲的長者反映迅速、思緒敏銳。
進實驗室前大家在白板上寫下想看的部位,我在白板上寫下橫膈膜、胸肌、足部、髖關節,想看的部位很多,最想知道的就是胸肌的走向、轉折跟接點,到底胸肌跟肱骨的接點長怎樣?橫膈膜的腔體到底是怎麼連結?髖關節周圍肌群的連結、走向是如何? 想看的很多,我心想要是能看清楚、了解一個部位就夠了,這次主要目標是肩關節。
接下來大家進到實驗室,大體老師躺在解剖台上有麥克筆寫著編號的透明塑膠袋內。高中曾經進過一次大體解剖實驗室,福馬林傳來濃烈的刺鼻味讓我印象深刻。這次我們解剖的是冷凍過未經處理的大體,味道沒有想像的重。大家開始穿口罩、鞋套、帽套、手術衣、手套,芬哥提供的整套包穿完之後看起來大家都準備好要進手術室,Tom還稱我們是藍色小隊。
完全沒拿過止血鉗、手術刀,前一天預習的時候有看止血鉗應該怎麼拿,一開始完全不知道該怎麼下手,幸好同一組有強大的組員,
去年就來參加過的王醫師跟Vicky老師,還有風趣幽默的蔡老師,有他們在安心許多。
今天的目標是去除前側的表皮,可以的話只去除薄薄的一片,盡量留下脂肪、真皮跟皮下組織。練習手術刀與止血鉗這些工具的使用,並觀察皮神經、淋巴以及完整的筋膜系統(fascia profunda) ,跟著夥伴們一起把上半部的皮膚去除,過程中仔細觀察皮膚、脂肪、筋膜之間的關係,告一段落後還到各組向不同的大體老師學習。
第一天的操作剛開始很難掌握,不知道到底該切多深、是否會切太厚把神經切掉? 練習Todd所說的: Dissection is art, pen brush not cutting. 看老師切的時候優雅、俐落,沒有多餘的動作。即使老師說:You don’t need to be perfect, we are here to learn anatomy. 還是很希望自己能像老師一樣優雅自在。到最後結束前才好像找到一點點手感,希望接下來幾天能越來越精進。
我們的老師體脂肪很少,做過開胸手術,肌肉、筋膜很明顯,有些老師腹部顏色是綠色、有些是藍色,生前的飲食習慣、腹內殘留物會影響腹部顏色。SCM鎖骨段的肌腱明顯程度不同,就算都有一樣的肌肉,在不同的個體上還是會有些許差異。別組的大體老師有長期臥床的個體,體脂肪也很少。我們解剖的大部分是年老或臥床的捐贈者,比較少有年輕肌肉量大的個體。 Todd 表示生病或臥床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體脂肪有可能因為這樣的緣故被當成能量來源而減少。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疤痕組織確實會影響活動度,特別是在疤痕組織下的筋膜,切劃時沾黏重重,跟正常健康的組織差異顯著。刺青也算是一種疤痕組織,其中一位大體老師右小腿有刺青,解剖後發現右邊的淋巴結也被染色,老師說淋巴結就像是過濾器,
刺青的墨水到這邊會被過濾,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刺青會變淡的原因之一。雖然沒有研究顯示刺青與運動表現的關聯,但考慮要刺青的朋友們可以多想想,如果淋巴結沾染色素,他過濾、保護的功能是否會因此降低?
大體老師們身上脂肪的顏色都不一樣,甚至同一個個體在不同部位顏色也有差異。脂肪顏色不同跟血液循環有關,血液巡迴不好的地方脂肪顏色比較黃,循環好的地方顏色比較淡。循環好代表血液容易流進,廢棄物容易排除,不容易排除的顏色就會比較黃。
整天下來有幾個想法:
1.由衷佩服開刀的醫師們!
解剖站整天其實很累,手又要一直拉著慢慢劃,需要強大的意志力與專注程度。
2.人體真的很奧妙
有位老師有裝化療的中心注射座(port)為了避免外來物造成刺激,注射座周圍有需多脂肪增生,這邊的組織因沾黏的關係特別難移除。
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看再多的圖譜、解剖書,都比不上直接在實際大體上看的清楚、深刻,有些不清楚的關聯性,直接移動就可以看到。
以訓練而言,緊繃、纖維化的肌肉該怎麼鍛鍊?需要花多久的時間調整?動作受限或不足的原因是什麼?該怎麼判斷?都是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